首 页 / 出版信息
《数字架构与法律——互联网的控制与生产机制》
作者:胡凌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作者简介:
胡凌,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任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学士、硕士,香港大学法学院博士(Ph.D)。兼任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外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杨浦区法学会常务理事。在《法商研究》《中外法学》《东方法学》《法学家》、China Quarterly等中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探寻网络法的政治经济起源》(2016)。他的研究兴趣是法律理论与网络法,主要研究集中在从政治经济角度观察和解释互联网如何成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全新的生产组织和生产关系,推动生产要素流动性,并最终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进行相应调整,促进生产力和创新的提升。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架构”这一网络法原初概念的重新理解,解释数字生产方式的出现如何推动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和政策调整,“架构”不仅是规制性手段,也是生产性空间,集中代表了数字生产方式需要法律保护的核心利益,围绕这一利益诉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字经济生产过程和控制过程的一体两面,以及互联网从开放走向封闭的内在逻辑。
目录:
导论
一、 “马的法律”
二、 网络规制思想的“左、中、右”
三、 沙漏架构与分层控制
四、 重新理解架构问题
五、 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架构与生产
第一章 互联网架构的非法兴起
一、 引子
二、 互联网“非法兴起”的过程与实质
三、 浮现中的法律问题与后果
四、 框架的扩展适用
五、 结语
第二章 赛博空间架构的构成及其法律
一、 引子
二、 架构演进的逻辑
三、 架构横向与纵向的基本维度
四、 架构的衍生维度
五、 结语
第三章 当架构变得智能
一、 引子
二、 架构理论中的人工智能
三、 人工智能与我们:从游乐场/商场到工厂
四、 人工智能如何(不正当)竞争
五、 智能架构的生长与法律保障
六、 结语
第四章 主权如何塑造网络架构
一、 主权与信息基础权力
二、 电信基础设施发展简史
三、 域名与IP地址备案
第二部分 架构的微观结构
第五章 架构中的微观控制/生产机制
一、 引子
二、 连接点:账户、认证与识别
三、 作为生产资料的数据:生产与利用
四、 作为黑箱的算法
五、 规训:行为评分机制
六、 围绕四要素开展的控制权博弈
七、 结语
第六章 塑造数字身份:通过账户的认证与识别
一、 引子
二、 数字账户的多重性质
三、 基础身份认证的政治逻辑
四、 商业导向的数字身份识别
五、 结语
第七章 商业模式视角下的“信息/数据”产权
一、 引子
二、 “信息/数据”所有权与商业模式的关系
三、 形式法治:两权分离如何发生
四、 新经济如何要求对传统信息保护模式进行改造
五、 两类数据资源池
六、 结语
第八章 从“治理软件”到“通过软件的治理”
一、 引子
二、 软件架构与互联网架构
三、 软件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四、 计算机病毒与信息安全:创生性的后果
五、 结语
第九章 作为规则的算法
一、 引子
二、 生产方式对算法责任形态变化的影响
三、 算法如何变成规则
四、 平台发包制下的算法规则
五、 结语
第十章 数字社会权力的来源:评分、算法与规范的再生产
一、 引子
二、 理论分析框架:架构理论
三、 评分的商业起源:从市场到平台
四、 社会信用建设:作为平台的政府
五、 评分对其他权力机制的整合性影响
六、 结语
第十一章 在线声誉系统:演进与问题
一、 引子
二、 在线声誉机制的演进
三、 声誉系统的失灵:炒信与歧视
四、 结语
第十二章 架构理论下的脑机接口技术
一、 引子
二、 从单一技术到生产方式变革
三、 脑机接口架构的微观机制
四、 反思技术规制的研究路径
五、 结语
第三部分 架构的未来
第十三章 网络安全、隐私与互联网的未来
一、 引子
二、 谁保护赛博空间?
三、 谁保护用户桌面?
四、 主要的法律争议
五、 互联网“入口”与新经济的商业模式
六、 互联网的两种未来
七、 结语
第十四章 “3Q大战”的遗产
一、 引子
二、 空间与数字圈地运动
三、 干扰、不兼容与竞争秩序
四、 用户主体性的削弱与重建
五、 结语
第十五章 架构的开放与封闭及其法律回应
一、 引子
二、 互联网架构的生成和转变
三、 法律如何回应架构的开放—封闭
四、 架构之间的互联互通
五、 结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