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学术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2018年12月22日,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开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30余所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70余位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命题”“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本体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经典文本研究”“马克思主义法学与规范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法治中国”等议题进行交流与研讨。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平安、中央党校原政法部主任张恒山教授先后致辞。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教授、法学理论学科带头人李其瑞教授主持开幕式。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如何通过法律实现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毕生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的法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李平安在致辞中表示,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向法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问题,法学研究者需要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新境界。因此,我们在这里举办“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平安介绍,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成建制调入,组建西安政法学院,后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建校81年来,西北政法大学扎根祖国西部,形成了“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铸就了“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凝练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培养了15万余名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西北政法大学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未来的学术研究将秉持“基础研究与西部特色相结合”的战略考虑,争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文化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学、西方法学前沿问题等领域再创新绩,为繁荣我国理论法学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李平安希望与会专家在研讨“马克思主义法学及其当代价值”,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法学理论创新的同时,对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西北政法大学长期关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研究,推出了《西方马克思法学经典译丛》《马克思主义与法律学刊》连续出版物以及“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网”等学术平台。李其瑞介绍,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与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曾于2012年12月联合主办第一次“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报道被收入2013年《中国哲学年鉴》;2014年10月,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法学研究所联合《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召开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论坛”,会议论文有三篇发表在《哲学动态》杂志上。李其瑞还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核心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在对待法律问题的态度上同样是坚持实践的法律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促使了人类的形成、进化和发展,实践是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活动,法律生活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就是一种实践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法律观引发了现代法哲学的实践转向。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实践旨趣与现实面向,才能摆脱长期以来单纯从“阶级意志说”或“阶级冲突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狭隘认识。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的构建上,做到时刻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注实践、研究实践,向实践学习,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法学理论获得扎实的、可靠的现实基础。
据悉,本次会议提交会议论文32篇。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分七个单元,围绕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命题、经典文本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法治中国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为期2天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