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新结构转型》
[1] 书籍信息
[德] 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新结构转型》,蓝江 译,中信出版社,2025年1月。
[2] 作者简介
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 ),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之一,继阿多诺、霍克海默之后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坚人物。知识渊博,学术兴趣广泛,并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通过批判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以交往行为理论来捍卫启蒙的现代性立场。以其庞杂而深刻的思想,宏大而完备的体系,被认为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在学术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著作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2)、《理论与实践》(1963)、《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1968)、《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1976)、《交往行为理论》(1981)、《现代性的哲学话语》(1985)、《后形而上学思想》(1992),以及《在事实与规范之间》(1994)等,被译为40余种语言,对哲学、法学及社会理论领域贡献巨大。
[3] 书籍简介本书是哈贝马斯在1962年出版的成名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续篇。在该书中,哈贝马斯从社会史和概念史的角度定义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并认为公私划分是公共领域存在与运行的第一前提。
但公共领域从近代以来一直在衰退,新媒体的兴起是病源所在。电视和报纸的泛滥使得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的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型,公域和私域之间不再有明显划分。这在如今监护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一方面导致公共领域的包容性特征正在消失,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声音的日益不和谐以及挑战性话题和意见内容的复杂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媒体消费者利用数字平台,退回到志同道合者的屏蔽式回声室。
哈贝马斯详细论述了新媒体及其平台特性,它们正日益将传统大众媒体这一旧的结构转型的决定性驱动力推向后台。新的传播形式损害了政治公众的自我认知,导致了公共领域的新的结构转型,对民主进程和协商政治产生了严重影响,甚至对人类的未来世代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哈贝马斯给出的建议是通过完善法律来保持一个媒体结构,使公共领域具有包容性,并使公众舆论和意愿的形成具有协商性。
[4] 书籍目录前 言 001第一部分 公共领域的新结构转型 003第二部分 协商民主——访谈 049第三部分 协商民主是什么意思?——反对意见和误解 067注 释 086从公共领域到数字界面:哈贝马斯与数字时代的公共领域转型——代译后记 093